“五载薪传·师者引航”丨江山副教授:以兴趣为炬,从区块链到Web3的深耕者
编者按: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于2020年6月成立,至今已走过五年岁月,现推出“五载薪传·师者引航”教师系列专访。
这里有深耕学术多年的资深教授,也有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他们或专注前沿技术,或深耕教学创新,或探索产学研融合。通过他们分享的成长奋斗故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你将看到对科研攻坚的执着、课堂内外的温情、职业选择的智慧,以及如何在代码与算法中坚守热爱。
愿这些师者的故事,成为你逐梦路上的微光,照亮前行的方向。
——致敬五载匠心,共赴星辰大海
教师简介:江山

江山,2025年初加入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计划”新锐学者。2015年获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曹建农教授;2018年至2019年访问帝国理工学院,师从Julie A. McCann教授;2021年至2025年曾任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其他职务包括IEEE区块链及分布式账本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数据技术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与算法,重点关注Web3数据、计算、身份基础设施,分布式边缘智能、大模型,区块链高性能共识、可信数据共享等。近5年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40余篇,发表于TPDS、TMC、TC、CSUR、T-ITS、TII、IS、JSA、INFOCOM、ICDCS等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领域CCF A/B类、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与会议,获1次最佳论文奖,谷歌学术引用量1900+,H-index 18。
“多读一读书”:让兴趣驱动科研探索
江老师坚信,科研道路上保持创新动力的源泉在于兴趣。回溯其学术历程,他曾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从多机器人协作跨越至区块链领域。这一跨度巨大的转变,加之繁重的项目和技术压力,曾使他一度面临学术瓶颈,甚至萌生退意。在学术生涯的关键时刻,博士生导师给予了他一个“锦囊”:与其困在论文的方寸之间,不如先让兴趣在探索中自然生长。导师让他多读一读书(不仅限于论文),对新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中挖掘个人兴趣,再去考虑后续的科研工作,而不是单纯考虑如何发论文。他遵照博导的建议,潜心研读大量书籍与论文,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并与多元背景的学者及业界专家深入对话。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对区块链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研方面也自然变得得心应手。
江老师将阅读的习惯延续至今,通过读书,他拓宽了学术视野,比如由区块链延伸而来的Web 3.0、边缘大模型,甚至是量子通信。在2024年度阅读的书籍中,他最喜欢的书是《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前者使他打开了量子力学、量子通信的大门;后者让他在读书方法论方面受益匪浅。



引科研入教学,打造更前沿的课堂
江老师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区块链,入职软件工程学院后,他负责讲授《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系统》和《程序分析》。这两门课程与他的研究方向比较契合,有利于他将科研与教学融合。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他积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比如,他会选取自己尚未发表的综述论文中关于区块链高性能共识算法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细致讲解;再比如,在讲解分片、采样等前沿共识机制时,他引用了学院黄华威老师的相关研究工作。这些内容紧跟学术前沿且具有启发性,可以为学生打开新的知识窗口。此外,他慢慢尝试把之前在港理工积累的一些国际化教学方法带到学院,比如用简单的小测替代课堂签到,既能进行考勤又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课程内容;比如增加Tutorial(小组讨论式习题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设置Office Hour等等。

端侧大模型和Web3 DePIN:基于区块链研究的深耕
江老师当前的研究聚焦于端侧大模型和Web3 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分布式物理基础设施网络)。一方面,当前大模型技术越来越热门,99%以上的大模型推理请求都在云端进行——用户把Prompt发送到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进行大模型推理,再把结果返回呈现给用户。由于Prompt中可能包含个人信息,云端大模型带来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端侧大模型则使得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能够在边端设备上进行,比如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家用路由器等。另一方面,他提出“来自不同利益方的边端设备间会进行算力共享,形成一个算力池以完成更多的任务”的观点,这涉及到Web3 DePIN方面的研究。他表示非常欢迎对这两方面感兴趣的同学们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
江老师的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在于区块链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怎样高效上链、数据上链后如何支持可信检索、链上数据如何支持广泛应用等,目前仍在做进一步延伸。他协调超过20人自研“理链”区块链即服务平台,完成七项产学研项目落地。



兴趣为师,机制为友:软件工程学院何以引才育才?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最吸引江老师的特质之一,在于其自由的学术氛围,学院会支持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江老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学术自主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他特别指出学院两项富有成效的特色机制,一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该课程不仅使学生可以尽早接触前沿科学研究,也使教师尤其是青年青年有更多机会能与学生进行合作;二是博学论坛,定期邀请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优秀学者来学院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院内青年教师与外部同行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作为新入职的老师,谈到入职体验,江老师表示得益于学校和学院行政管理团队的高效服务与热心帮助,他在手续办理、了解学校学院规章制度以及校内外资源对接等流程上都进行得非常顺畅,让他得以心无旁骛地开启职业新篇。
教师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学院五周年的祝福:衷心祝贺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五周年生日快乐!自由的氛围是创新的土壤,创新的土壤定能结出丰厚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