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我院学子荣获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202588日至11日,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于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在软件工程学院李丹老师、娄坚老师、蒋子规老师与黄振邦老师的指导下,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希雯、李林组成的小组凭借出色的技术实力与答辩表现,荣获G赛道全国一等奖;2023级本科生全启浩、杨航、孟照鸿所在小组同样发挥出色,荣获G赛道全国二等奖;学院指导老师团队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子已连续两年斩获该项赛事的全国一等奖。

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305所高校的2646支团队参赛。自20254月启动报名以来,该项赛事历经初赛、全省复赛和全国决赛,最终仅有83所高校169支团队晋级。

全国赛一等奖颁奖合影(从左往右第6位为我院2023级本科生王希雯)
全国赛二等奖颁奖合影(从右往左第3位为我院2023级本科生全启浩)
学院老师荣获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过关斩将

我院共有两支队伍成功晋级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其参赛作品均聚焦于“AI助力工业控制智能化主题,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与工业智造相结合。作品从最初构想到多次打磨完善,凝结了指导老师与队员们的智慧与心血。

在为期四天的全国总决赛中,学院两支参赛队伍经过作品现场讲解与演示以及作品答辩两个核心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其作品的创新理念与实际应用价值。在现场讲解环节,队员们不仅生动清晰地阐述了作品设计思路、技术亮点和功能优势,还通过直观的演示,让评审专家切身感受到作品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全启浩小组作品实现了工业实物图中元器件的快速分割、二维拟真图像生成、HMI工程图自动生成以及vxml工程文件的自动生成。其中,采用SAM模型进行元器件的快速分割,同时结合CLIP模型实现了基于文本提示的图像分割功能。结合多模态模型与文生图模型进行二维拟真图像生成以及HMI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利用大模型来规划元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分析元器件之间的连线关系生成示意图及其相应的VXML工程文件。同时采用聚类算法来简化图像颜色,实现元器件实物图卡通化,采用骨架化算法实现连线关系的提取。

全启浩小组作品逻辑图

 

王希雯小组作品大致思路是将HMI图抽象成许多个网格,而原件即为一张张贴纸,基于GPT4.1大模型进行微调,使其拥有专业知识,再进一步设计原件放置与管道布局算法。这套系统可以在HMI图绘制初期快速给出雏形,不仅能够大幅缩短设计周期,还能保证设计的质量和一致性。同时拥有较强的泛化性,未来可以快速应用于其他领域,快速生成原件库与生成相关的HMI图。

王希雯小组作品逻辑图

 

在答辩环节,两支队伍的队员们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沉着应对,给出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解答,充分展示了对作品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不仅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也锻炼了同学们的临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科研与工程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队伍感想

全启浩: 通过参加本次比赛,我们在实践中体验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完整流程,学会如何将AI技术融入工程问题,更在团队协作与动手实践中磨炼了自身工程素养,在老师的指导与陪伴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们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王希雯: 这次比赛从初期天马行空的构思到最后成功实现功能,期间遇到了许多课堂中还没有讲授的内容,比如本地部署一些模型,需要我们自己私下请教老师、同学或通过网络自行学习,这也锻炼了我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特别感谢学院李丹老师和娄坚老师的指导,以及学院的资源支持。

李林: 这次比赛是一次以赛促学的体验,我掌握了之前不熟悉的数据结构和大模型知识,同时对工业软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比赛中汲取到的新知识,最终也能反哺到我们的未来所学当中。另外,这次比赛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对日后的学习工作也有益处。

学院参赛队伍合影留念(左起分别为全启浩、王希雯、李林、蒋子规老师)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始终秉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队伍勇夺全国一等奖与二等奖,充分彰显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未来,软件工程学院将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在竞赛中锤炼本领、突破自我,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学习力、创造力与引领力的时代英才。